有位家长曾抱怨:
三年级之后,孩子成绩下降得厉害,一、二年级轻轻松松拿双百,排名一直靠前,可到了三年级,考不了高分,名次也下降了很多。
这种落差不仅打击到了孩子,连她自己也很震惊。
这位家长的苦恼,很多家长都曾经历过,三年级之后,孩子在学习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:
粗心大意,丢三落四,作业错误率很高;以前经常得满分,现在上80分都很难了;上课无精打采,经常开小差,不愿意回答问题;坏习惯变多了,经常和大人顶嘴、唱反调;……
人们称这种现象为:“三年级是道坎儿”或者“三年级现象”,意思是在幼儿园、一二年级一直表现很好的孩子,到了三年级,学习就开始出乎意料地变得很吃力,成绩呈下降趋势,令家长百感交集。
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,不仅出现在国内,在美国、德国、日本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。
今天这篇文章,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三年级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。
PART.01
“三年级现象”发生的原因
“三年级现象”的发生不是必然,它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,以下几点,或多或少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埋下隐患。
1. 早期过多的超前学习
抢跑的孩子最容易后劲不足。
3、4岁就开始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的孩子与没有学习相关知识的孩子,一年级会有显著差距,但是差距会快速缩小,在小学二年级时完全消失。
最可怕的,一些孩子发现学习内容都是学过的,“我已经学过这些”的自信,让他们上课不专心,失去学习的兴趣。
2. 三年级后学习难度加大
与一、二年级背诵记忆不同,三年级之后的学科学习对孩子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不但需要孩子具备新的思维方式,还需要孩子用全新的方法来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,理解更多抽象的观念,学习难度有了跨越式的提高。
孩子如果基础不扎实,思维发散和阅读能力跟不上,成绩也很难跟上,不少授课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也会发现,三年级以后,孩子们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了。3. 三年级孩子心理发展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
路易丝·埃姆斯曾经在《你的9岁孩子》中提到:9岁的孩子整体特征为独立、执着、不可预测,是学习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。
9岁前后的孩子身上,心理发展方面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,情感也更具深度。
他们没有了刚刚成为小学生的那种稚气,开始从“幼稚”走向“懂事”,孩子们心智更加成熟,但也有了更多的不可预测性,也越发叛逆,心理上的诸多变化也深刻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态度。
4.低专注力与不良习惯的影响逐渐显现
有的高年级家长说:“我家孩子没有什么三年级现象”,的确,“三年级现象”不会出现在每个孩子身上。
如果观察那些在小学每个阶段都能踏实学习的孩子,你会发现,他们的专注力和学习习惯都很好。
尤其是专注力,三年级后,随着知识难度大幅度增加,对孩子在课堂上专注程度要求变高,如果经常走神,差距就一天天拉大了。
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习惯,到了高年级,各种问题也就集中暴露出来了。
PART.02
如何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?
1.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
一、二年级,大部分家长们都是盯着孩子写作业,辅导作业非常细致,每天做完作业反复检查,直到达到完美。
一开始,家长不会觉得困难,但是随着孩子的课业难度不断上升,大人开始有些力不从心,而孩子在这种细致的监管下,也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。
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变得有限,孩子自身也失去了动力,慢慢地就开始掉队,而且年级越高,这种现象也会越明显。
所以,陪孩子学习,父母一定要树立这样的信念:陪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自主学习。
父母要压制住自己在学习上给予孩子过多的帮助,不要急于告诉孩子某道题的答案,千万不要变成家长上阵,全程讲解。
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问题,你最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教他,他才能懂得解题思路,学会举一反三。
教育学中有一句著名的话:“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,就让他自己去做;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,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。”
只有学会独立思考的孩子,才能在学习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势头。
2.狠盯孩子的学习细节和习惯
小学前三年,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,否则,孩子年龄越大,好习惯越难培养,坏习惯越难改掉。
具体来说,就是抓孩子在学习上的各种细节。
-
每天早睡早起。这一点能够帮助孩子告别散漫,学习生活更加从容。睡眠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,所以想让孩子专注,就要保证他的睡眠时间是充足的。
-
保证孩子学习区域安静、干净和整洁。比如平时写作业的房间,一定要简单,尽量安静,物品尽量少,不要有过多的杂物。尽量把玩具、零食以及电子产品等容易令孩子分心的东西撤离视线。
-
重视预习和复习。预习让孩子更容易跟上老师的讲解,增强孩子课堂学习的自信,复习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。
-
学会时间管理。比如上学提前15分钟进教室,作业按照规定的时间交,看电视、玩游戏有时间限制……让孩子学会了以主动的方式掌握时间,有计划、不慌乱地面对所有事情,告别拖拉。
-
在规定时间内写作业、学习。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,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。这样做能使孩子形成—种时间定向,—到那个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情绪。
不要小看细节的力量,陪伴孩子夯实每一个看似很小的习惯,知识才能像涓涓细流,汇聚成海。
3.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
一提到阅读,很多家长都认为这只会对孩子的语文学习略有裨益,其实,所有的学科,都是基于阅读之上学习的。
长期的阅读可以锻炼孩子三种能力:阅读理解能力、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信息提炼总结能力,整体提升孩子的学科学习能力。
拿数学来说,人们都以为这门课考得是孩子数学运算、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,和阅读没多大关系。
其实这是一个很大误区,学数学也是需要阅读的。缺少阅读基础,孩子在理科学习上会经常出现“题没看清”、“概念混淆”、“抓不住关键”等情况。
一位数学老师说:“班上有一个学生,数学考试的试卷经常得高分,但如果试卷上有几道用文字表述的题目,需要他自己提取信息做题,他就开始会丢分。”
“解题的前提是读题,题目都读不懂,怎么能答对呢?”
所以他经常跟孩子们强调:做数学题目,一定要认真读题,慢读、细读。
所有的学科学习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。孩子的年级越高,对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求也越高。
很多在三年级出现成绩滑坡的孩子,都是在阅读理解上栽了跟头。
如果早期孩子能把阅读当成兴趣和习惯,并且能在阅读中思考,孩子在今后学习中的文本处理能力才不会拖后腿。在此之基础上,我们才能继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。
4.多考虑孩子的学习感受,多给孩子学习的信心
现在的小孩,即使还在读小学,学习压力也不比初中、高中的孩子小。
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父母过高的期待,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成绩没有起色,忍不住焦虑,开始各种“鸡娃”。
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视频,至今令我印象深刻:一位小学生,在上学路上想到爸爸妈妈给的压力,情绪失控,突然冲到机动车道,所幸被同学发现并及时阻止。
被同学拉回的孩子,坐在路边,哭得声音都沙哑了:
“没有人为了我。”“他们也不会过来安慰我。”
这是一个才读小学的孩子,他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,而学习就已经带给他极其糟糕的感受,孤独、无助、压力、还有痛苦。
小学的成绩,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并没有父母想象中那么大,真正影响孩子未来学习的,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。
然而,很多家长在小学阶段,就用过多的指责、批评,浇灭了孩子所有的学习热情,就像上面那个路边哭泣的孩子,学习,夺走了他生活的快乐,也夺走了父母的爱。
有这种感受的孩子,最容易厌倦学习。
所以,三年级现象不可怕,小学成绩差不可怕,父母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感受毁掉了才是最可怕的。
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。不管孩子的成绩处于什么样的水平,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,是提前做好心理建设,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。
如果你的孩子成绩遥遥领先,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和鼓励;
如果你的孩子现在成绩没那么漂亮,也请相信:小学阶段出现暂时性的落后是非常正常的,他们更需要你的教导和关心。
只要孩子对学习还抱有希望,未来还有很多的逆袭机会。
(图文来自网络,侵权删)